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黄文娟:公平正义就在俗常生活里 -k8凯发官网
视频制作 记者 林微微
人物名片
姓名:黄文娟
职位: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法院邱隘人民法庭副庭长
简历:她长期工作在法院审判一线,用耐心和专业获得群众认可。先后被授予全国政法系统“双百政法英模”、全国法院先进个人、浙江省优秀法官、浙江省劳动模范。
2020年春节期间,黄文娟因疫情滞留湖北老家50天,其间她利用移动微法院,结案50余件。
2021年1月,黄文娟被写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,浙江高院院长李占国称她为“身边的先进典型”,展示了新时代浙江法官的良好素养和敬业精神。
她却说:“我只是做了一名法官应该做的事情。公平正义很神圣,但其实就在俗常生活里。”
不沉迷荣誉,也不自我标榜;有被看见的“小确幸”,也始终保持自我怀疑;坚持自己的兴趣,却不把它拔高成某种高高在上的立场,她始终以一个普通法官的身份定位自己。
她想“让老百姓事事能有个说理的地方”
什么是一个法官应该做的?这要从黄文娟与法官职业的结缘说起。
黄文娟出生于湖北天门一个小山村,高考那年,她在志愿表的每一栏都填上了“法学”。
为什么执着于法学专业?黄文娟回答:“那时候村里总有一些争执和不平之事,最后都是靠拼‘武力值’、拼谁家兄弟多,这也促使我想做一名法官,成为公平正义的守护者,让老百姓事事能有个说理的地方。”
本科毕业后,黄文娟考上武汉大学法学院研究生,并一次性通过司法考试。2008年,黄文娟考入鄞州区法院。
初入法院,黄文娟在邱隘人民法庭担任书记员。经过14年的磨砺和成长,黄文娟成长为一名干练的法官。
黄文娟到当事人的社区了解案情。本文配图均由通讯员提供
她说,公平正义就在俗常生活里
“不要以为法官多么高大上,其实很‘俗’。”黄文娟工作后才发现,公平正义常常就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,在“你一句我一句”的细节里。
黄文娟开庭审理。
今年4月20日,一起特殊的借贷纠纷案在黄文娟手中达成调解,这起案件花了一个多月才真正办结。
原告、被告都是聋哑人,而且原告被隔离在宁波家中,被告在山东无法过来。考虑到如果开庭,则需要请手语老师到庭翻译,并将产生一笔翻译费用,黄文娟决定先行组织调解。
调解过程中,黄文娟发现两位当事人的文字表述方式与常人存在一些差异,比如无法看懂长句、语序颠倒等。为此,黄文娟把一句话拆成五个短句来讲,让双方都能准确理解。
在她的努力调解下,原本互不信任的两方逐渐和解,最终达成了“延期一年还款”的协议。
为什么那么费劲呢?直接判被告还原告欠款,岂不是更方便?面对记者的疑问,黄文娟说,“我可以直接判被告还原告10万,但这样判定之后,双方矛盾会更多。依靠法律解决矛盾的听障人士本身就很少,对他们而言打官司的成本很高,如果通过合理的调解让彼此达成真正的和解,事后他们之间不和谐的因素会减少,再次上法庭的可能性也会降低。”
黄文娟利用移动微法院在线调解聋哑人借贷纠纷案。
“做事很积极,会把案子放在心上。”这起案件当事人说,黄法官总能用十足的耐心倾听、理解自己的诉求。
封控50天,她结案50余件
2020年春节,回湖北天门的第二天,黄文娟老家村口的道路用废弃车辆堵上了,“宁波肯定回不去了,可那么多排好庭的案子,怎么办?”
好在春节后,“移动微法院”技术升级,视频线路从3路扩展到5路,双方当事人、法官、陪审员可以同时进入“线上法院”,黄文娟的第一个念头就是,“我可以开庭了!”
但问题来了:农村老家没有电脑,更没有案卷。好在有一群给力的“队友”:丈夫向邻居借来电脑,还用纸巾筒为她自制了一个手机支架;远在鄞州的书记员将几百页的案卷资料一一拍照后,通过“钉钉”传给黄文娟,黄文娟再在电脑上整理归档……
2020年2月7日早上8时30分,黄文娟找出一件家里的旧西装,准时坐在电脑前,开始了第一场线上开庭。这是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,被告未到庭,原告和两位人民陪审员分别在宁波家中,通过移动微法院多方视频连线,完成了开庭。
黄文娟在湖北天门老家开庭,丈夫借来电脑,还用纸巾筒为她自制了一个手机支架。
“太神奇了,在疫情这么严重的情况下还能开庭,法官太敬业了。”原告连连称赞。
隔离在家,除了办案,还是办案。一晃,50天过去了。黄文娟通过移动微法院开了将近60个庭,结案50余件,工作笔记和日志记了整整两本。
经过这场生命的洗礼,黄文娟对公平正义多了一层理解,“一个法官,在哪里不重要,穿什么不重要,做了什么才最重要。”
案件不转手、服务不换人
更多“黄文娟”在路上
为弘扬黄文娟的英模精神,2021年5月,鄞州法院成立了“文娟工作室”。
和以往的法官工作室不同,“文娟工作室”探索“当事人一件事”改革,“有些老百姓,没有律师代理,流程都搞不清,如果能够一次性解决他们的难题,就是很有意义的事。”黄文娟介绍。
工作室对案子采取首问负责制,由首次接待的法官负责沟通案件的调解、审理、执行等诉讼和执行流程,中间不换部门、不换人,让当事人少跑路,办事效率得以提升,审理期限也大大缩短,平均审限仅31天。
“文娟工作室”成立以来,当场接待立案群众2000余人次,结案1000余件,当庭宣判率、调撤率、自动履行率等各项数据均名列鄞州法院各项数据前茅。
“文娟工作室”团队。
法庭之外,黄文娟还承担着多种角色——“文娟驿站”、南部商务区“共享法庭”的小巷法官、《文娟有约》栏目的主讲人,线上线下答疑解惑,为急需帮助的人提供法律意见,让更多企业、群众就近享受全方位的司法服务。
“以前是个人办案,现在是团队办案,不论办案形式怎么变化,我的本职始终是一名法官,该做的事就是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办好案子,如何让老百姓满意,如何让他们更相信法院、相信法官、相信司法。”说这话时,黄文娟目光笃定。
黄文娟在“文娟驿站”为社区居民解答法律问题。
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 林微微 通讯员 邵珊珊 赵清 编辑 李晓颖
一审 郑昕玮 二审 李秀芹 三审 赵鹏 终审 唐慧卿